发布人:郑娇 发布时间:2016-06-24
1 、竞赛的目的与意义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面向在校本科大学生的一项综合性工程能力竞赛,内容上与高校工程训练教学相衔接,综合体现了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制造工艺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竞赛的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大赛的举办将对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强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平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公益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技活动,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是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大学生竞赛项目,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开办此项竞赛,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专门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组织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竞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大连理工大学。每两年一届。
2、竞赛主题
竞赛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要求经过一定的前期准备后,在比赛现场完成一台符合本命题要求的可运行的机械装置,并进行现场竞争性运行考核。每个参赛作品需要提交相关的设计、工艺、成本分析和工程管理4个文件及长度为3分钟的关于参赛作品设计及制作过程的汇报视频。
3、竞赛命题
竞赛命题为“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设计一种小车,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而得到的。该给定重力势能由竞赛时统一使用质量为1Kg的标准砝码(¢50×65 mm,碳钢制作)来获得,要求砝码的可下降高度为400±2mm。标准砝码始终由小车承载,不允许从小车上掉落。要求小车在行走过程中完成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给定重力势能转换而得,不可以使用任何其他来源的能量。要求小车具有转向控制机构,且此转向控制机构具有可调节功能,以适应放有不同间距障碍物的竞赛场地。要求小车为三轮结构。具体设计、材料选用及加工制作均由参赛学生自主完成。
4.竞赛项目
4.1场地常规赛
经现场公开抽签,在700~1300mm范围内产生一个“S”型赛道障碍物间距值,在300~500mm范围内产生一个“8”字型赛道障碍物间距值。各队选派2名队员,对本队参赛小车上的所有零件进行拆卸,然后,根据公开抽签产生的障碍物间距调整并装配小车。各队的第三名队员根据此题目独立进行3D设计及打印制作。并进行“S”型赛道场地常规赛和“8”字型赛道场地常规赛。
4.2场地挑战赛
本项比赛为最小障碍物间距挑战赛,分为“S”型赛道和“8”字型赛道两项进行。“S”型赛道,要求完成连续10个障碍物成功绕行,“8”字型赛道,要求完成连续10个完整“8”字绕行。
每个参赛队可以报名参加一项挑战赛,挑战赛需提前报名,并提交挑战的最小障碍物间距和按报名最小障碍物间距成功运行的视频记录资料。根据报名成绩排序,按“S”赛项和“8”赛项分别选出10个队进入挑战赛。
4.3现场问辩
根据参赛队数量,经各队自愿申请或通过抽签产生参加答辩环节的参赛队。答辩问题涉及本队参赛作品的设计、制造工艺、成本及管理等相关知识。参与答辩的参赛队按答辩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得分高于答辩平均分的队将获得总分加分,得分低于答辩平均分的队将得到总分减分。
5、历届竞赛
第一届(2009)
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于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理工大学隆重举行,分别来自全国58所高校的代表队参加了首届竞赛。
第二届(2011)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于2011年6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大赛的主题为“无碳小车”,共有来自全国25个省份地区的79只大学代表队参加了全国总决赛,产生了20个一等奖。
第三届(2013)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于2013年6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大赛的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本届比赛共有来自25个省区的101支队伍参加。此项竞赛的特点是竞赛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和管理模式相符合,首次将现场制造成型过程和产品实现等融入比赛。
第四届(2015)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将于2015年5月在合肥工业大学举办,竞赛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http://www.gcxl.edu.cn/
中心微信账号